1985年6月一流的股票配资,北京召开了一场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计划:从当年开始,逐步裁军一百万,同时部分军区也将被裁撤。
这场规模空前的百万大裁军计划,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震动。
在这份拟裁军区的名单中,福州军区赫然在列。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得知消息时,心中难免泛起一丝沉重与忧伤。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没有新的任命安排后,立刻拿起电话,坚定地说道:“马上给我接通军委总机,我要和军委领导谈话!”
他的这番果断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纷纷揣测他是否准备向军委提出异议。
但电话接通后,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毕竟,江拥辉是一路跟随红军走来的老革命,他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忠诚毋庸置疑。
江拥辉出生于1917年的江西瑞金,那时这里还未成为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瑞金地处闽赣边界,经济贫困,民众生活艰辛。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江拥辉诞生于一个贫寒农家。
1929年,一天他正在家中闲坐,忽然听说村里来了大批士兵,挥舞着鲜红的旗帜,旗上绘有镰刀斧头的标志。
展开剩余91%江拥辉好奇心驱使下,前去乡里观看热闹。
带头的军官正在向乡亲们讲述,“苏维埃政权已经成立”,“乡政府正在重组”等消息。
由于到得较晚,江拥辉只能听到零星片段,但他发现这位军官的气势和态度与以前只会向村民征税的乡长截然不同。
他便从旁边拿了一张宣传单回家认真研读。
正是这张小小的宣传单,点燃了他对共产党的初步认识。
上面详细介绍了红军和党的信息,特别是“让穷苦人有地种、有衣穿,打倒反动派,让穷苦人当家做主!”的口号,让年轻的江拥辉激动不已。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逐渐发现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与过去的乡政府有本质区别。
他们将村里的土豪地主一一逮捕,土地分配给了农民。江拥辉家也因此获得了几亩土地,生活有所改善。
更让他感动的是,一些干部还亲自下地帮忙,关心农民生活。
这切实的改变如梦似幻,却是真实发生的。
慢慢地,江拥辉萌发了加入共产党的愿望。
然而,当他到乡政府报名时,干部认为他年龄尚小,建议先加入共青团。
加入共青团的条件简单,干部问他:“你愿意拥护共产党吗?”
江拥辉坚定地回答:“共产党是我们的救星,是大恩人,我当然要永远拥护共产党!”
干部接着说:“那就先改个名字吧,‘江拥辉’,怎么样?象征着拥护共产主义的光辉!”
虽然江拥辉知道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取,理应保持不变,但为了理想,他仍然坚决回答:“好,我以后就叫江拥辉,用这个名字登记吧!”
那年,他刚满14岁,在共青团员中算是年纪最小的一批。
可他政治觉悟高,认真研读党的纲领和决策,很快成为瑞金共青团中的小领导。
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决定开始长征。
根据指示,党员、团员和战士可自主选择是跟随党组织长征,还是留守苏区。
面对选择,江拥辉毫不犹豫地决定:“跟随红军长征,此生只跟党走,党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1935年,在长征途中,江拥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年轻,他深刻理解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长征进入后期,面对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许多老红军对他倍加照顾。
过草地时,他被任命为收容队队长。
为了让伤病的战友坚持下去,他将仅有的豌豆分发完毕,自己则忍饥挨饿继续前行。
抗日战争期间,江拥辉先后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任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广阳松塔伏击战等多次重要战役。
随后随一一五师六八六团转战山东地区。
在多次与日寇及伪军作战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向资深指挥官学习了大量战术技巧。
但他始终认为,光有经验还不够,关键是要勇敢果断。
1939年,日伪军大举进攻江拥辉所在的陆房地区。
敌军人数上万,我军仅有江拥辉率领的一个营防守,战斗异常激烈。
当伪军突破防线时,江拥辉率先带头反击,英勇冲锋,成功击退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江拥辉担任山东解放区第一师二团团长,随后奉命率部进军东北。
1946年秀水河战役中,他率部全歼敌军。
战斗中,他不幸负重伤,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左眼和腰部被弹片击中。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最终取得全胜后才转入后方治疗。
当时的一师师长梁兴初来看望他,感慨地说:“你这同志,真是让人拿你没办法!”
梁兴初是他抗战时期的老上级,深知江拥辉性格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也是梁最欣赏他的地方。
两人情谊深厚,尤其在朝鲜战争期间更加紧密。
新中国成立后,梁兴初任三十八军军长,江拥辉任副军长。
三十八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时,梁兴初第一时间找江拥辉商讨作战策略。
尽管敌情复杂、敌人是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强国,两人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根据朝鲜战局灵活调整战术。
他们达成共识:“一定要打响三十八军的名声!”
入朝后,梁兴初坐镇军部指挥,江拥辉和政委刘西元担任前敌指挥。
第一次战役中,由于行军路线遭遇意外,彭老总的合围计划被耽误,梁兴初受到严厉批评。
“知耻而后勇”,梁兴初、江拥辉和刘西元决心在第二次战役中打出漂亮仗,为三十八军正名。
第二次战役的关键地点是德川,掌控德川即可左右战局。
攻打德川的重任交给江拥辉。
敌军也极力争夺,调集大量机动部队进攻。
江拥辉敏锐察觉敌情,迅速布置,连夜急行军驻扎在距离德川不远的嘎日岭,准备迎击。
这场战斗中,江拥辉率军发挥了惊人战斗力。
他们先于敌军夺下嘎日岭,紧接着命令一一三师攻占龙源里和三所里。
三十八军创造了步兵快于机动兵的罕见战术奇迹,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
随后的龙源里和松骨峰阻击战中,我军凭借有利地形重创敌军。
战斗中,江拥辉身影频现前线,与梁兴初密切配合,最终夺得第二次战役绝对胜利。
战后,彭老总喜出望外,亲自签发嘉奖令,并写下“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的题词。
自此,三十八军获得了“万岁军”的荣誉称号。
1952年,随着朝鲜战场局势变化,梁兴初调任二十集团军代司令员,江拥辉接任三十八军军长。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江拥辉指挥三十八军屡屡获胜,直到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率部凯旋回国。
1955年授衔仪式上,年仅38岁的江拥辉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年轻且战功显赫的少将军官。
1957年起,江拥辉在沈阳军区任多项领导职务,长达26年之久。
建国初期,沈阳军区是我国外防的关键军区之一,其首任司令员为邓华上将,可见其战略重要性。
该军区管辖东三省,与苏联、朝鲜接壤,地位举足轻重。
1959年,江拥辉负责旅大警备区防务,主要任务是防范台湾国民党小股武装的侵袭。
他上任伊始即深入连队,与一线指战员直接交流,了解实情。
获悉防务压力大,他第一时间向上级建议扩编警备区并提升权限。
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高度重视,召集军区领导研究后,全体同意了江拥辉的请求。
面对台湾小股武装袭扰,江拥辉积极与前线连队负责人讨论制定阻击方案,效果显著,迅速推广到沿海各驻防点。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江拥辉重点转向中苏边境防御。
他深入研究,认为齐齐哈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与驻地负责人开会时强调:“无论何时,齐齐哈尔绝不能丢,必须死守到底,这关乎东北大局!”
尽管担任副职,他始终亲临连队,排查防务隐患,为东北国防安全贡献巨大。
1983年,原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离任。福建作为台海前沿,亟需一位稳重老将坐镇。
中央军委任命江拥辉为福州军区司令员。
面对陌生环境,江拥辉仍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寻找问题并解决,建立了完善的台海防卫体系。
正当他逐渐适应福建的工作时,1985年百万大裁军风暴来袭,福州军区整体被裁撤,江拥辉未获新任命。
在这关键时刻,他果断拿起电话:“给我接军委总机!”
此举让前来汇报的傅奎清紧张,忙劝他冷静:“司令员,您有什么想法可以先跟我商量,别生气啊!”
江拥辉笑道:“放心,我不是要与军委争功论资,我是要表态,我江拥辉拥护军委决定。”
电话接通后,他对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高声说道:“我服从中央军委命令,全力配合你完成南京与福州军区合并!预祝你们取得更大成绩!”
合并完成后,江拥辉退居二线。军委领导问他退休打算时,他沉吟片刻回答:“还是回沈阳,我那里更熟悉。”
1991年2月,江拥辉在沈阳病逝,享年74岁。
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得知噩耗,难掩悲痛,亲自题写挽联。
江拥辉将军从革命岁月走来,与无数将官一样,在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他从未计较个人得失,是党和军队中的模范人物。
用他一生践行着当年加入共青团时的誓言:
“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救星一流的股票配资,大恩人,我必永远拥护共产党!”
发布于:天津市